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生教育 >> 培养方案 >> 正文

 
物理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2022-05-17 16:29  

培养单位: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学科代码:0702   学制:3年


一、学科简介

物理学是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产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20世纪初,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建立促使物理学向各个领域纵深发展,不但经典物理学的各个学科分支在新的理论上深入发展,而且形成了许多新的分支学科。云南师范大学物理学学科于2010年获得物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是“十二五”省级特色优势学科重点建设学科,学科学位点是云南省省级培育建设的学术博士学位授权点。物理学学科以物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云南省引力理论创新团队,云南省高校高能天体物理重点实验室等平台为依托,围绕物理学一级学科建设的框架,主要突出了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光学和无线电物理四个特色方向,通过长期的建设与发展,培养了一批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承担多项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一批有影响的研究论文。

二、培养目标

通过在本学科相关领域的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使学生达到既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宽的知识面,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相关领域的专门知识、技术和方法,能够解决科学研究或实际工作中的具体问题。比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进行外文文献阅读和写作。具有从事本学科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教学、工程、技术及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能力。

三、研究方向

(一)“理论物理”方向,主要研究天体的结构和演化理论、致密天体喷流内粒子的耗散辐射机制,规范引力对偶在强耦合输运系统中的应用,对极端相对论情况下的高能粒子间的相互作用过程、极端物理条件下等离子体环境磁流体动力学模拟。

(二)“凝聚态物理”方向,致力于新材料的模型化和计算模拟;提出新概念、新方法。以阐明材料的性能和内部的物理规律,以及在材料处理中的各种现象。低维材料生长动力学过程的模型化与计算模拟。非平衡条件下相变过程预测;有序化结构类型与形成条件预测; 低维功能材料输运过程研究。建立和发展计算小尺度下载流子输运特性的模型与方法;共振隧穿与相干效应的理论分析与算法;电势垒、磁垒结构类型的材料设计及输运特性;低维量子体系中的输运现象。

(三)“光学”方向,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拉曼光谱研究生物材料、人体病理与正常组织,以及生物大分子红外光谱的理论计算。目前主要结合云南植物资源、菌物资源,对植物、大型真菌进行振动光谱研究,为真菌、植物提供一种含有化学信息的新的光谱学分类鉴别方法,为大型真菌多样性深入研究、云南植物深入研究与开发提供重要参考。

(四)“无线电物理”方向,研究复杂电磁工程问题中提出的相关电磁理论问题,为光电子器件、微波光波电磁系统优化设计、仿真等提供强有力的理论基础,并通过光波电磁波以及多学科的综合交叉,发展光波电磁波理论及其应用技术。同时,研究复杂系统中电磁场和波的高速精确计算机数值计算方法及工程应用,电磁工程软件开发、电磁兼容等。

四、学习年限

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 3 年,累计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5年(不含服兵役)。凡提前完成培养计划、修满规定学分,达到提前毕业条件,且符合学校有关规定,可提前半年或一年毕业。

五、培养方式

(一)一级学科设立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负责制订培养标准和方案、建设课程体系、开展质量评价等。

(二)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采取导师负责与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导师是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各培养方向应成立由3~5人组成的导师小组,对硕士研究生进行集体指导。

(三)硕士研究生入学后,由各培养单位负责组织学生按师生双向选择的原则,确定指导教师。硕士研究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在入学第一学期内完成个人培养计划制订,并上传至“云南师范大学研究生信息管理系统”。个人培养计划在执行过程中若需要改动,须经指导教师同意。

(四)课程教学应采取讲授、研讨和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一门课程由一名主讲教师负责,多名教师组成教学团队合作授课。

(五)加强与国内外知名大学的合作交流,推进联合培养、学分互认、学位联授、短期交流等培养方式,鼓励支持硕士研究生赴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参加学术会议、访学、游学、交流、研修、实习等。

六、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学分要求:要求总学分不低于35学分,其中必修课不低于22学分,必须包括论文写作与指导18学时1学分;选修课不低于9学分,其中培养方向选修课不低于4学分,必须包括公共选修课1门1学分,跨一级学科选修课至少2门4学分;必修环节4学分。

课程类型:必修课、选修课、补修课和必修环节四模块。基础课按一级学科设置,方向必修课按二级学科或培养方向设置,选修课按方向特色设置。课程设置及学分见下表。


物理学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表

课程类型

课程

编码

课程中文名称

课程英文

名称

学时

学分

是否

学位课

课程考核方式(考试/考查)

开 设

学 期

合计

学分

备注


学位

公共课

900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36

2

考试

1

6

全校

硕士生必修

999008

综合英语(一)

Integrated English(1)

36

2

考试

1

999009

综合英语(二)

Integrated English(2)

36

2

考试

2

一级学科

基础课

M0702B101

高等量子力学

Advanced Quantum Mechanics

54

3

考试

1

10

一级学科内所有硕士生必修

M0702B102

高等电动力学

Advanced Electrodynamics

54

3

考试

2

M0702B103

计算物理

Computational Physics

54

3

考试

1

M0702B104

论文写作指导

A Guide to Thesis Writing

18

1

考查

2

培养方向

必修课

M0702B201

量子场论

Quantized Field Theory

54

3

考试

1

6

理论物理方向必修

M0702B202

广义相对论基础

Foundamentals of General Relativity

54

3

考试

2

M0702B203

固体理论

Theory of Solids

54

3

考试

1

6

凝聚态物理方向必修

M0702B204

凝聚态物理导论

Introduction to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54

3

考试

2

M0702B205

高等光学

Advanced Optics

54

3

考试

1

6

光学方向必修

M0702B206

非线性光学

Nonlinear Optics

54

3

考试

2

M0702B207

电磁场数值分析

Electromagnetic Field Numerical Analysis

54

3

考试

1

6

无线电物理方向必修

M0702B208

现代信号处理

ModernSignal Processing

54

3

考试

2

培养方向

选修课

M0702X301

群论

Group Theory

36

2

考查

2

4

理论物理选修(任选2门)

M0702X302

概率论与随机过程

Probability Theory and Random Process

36

2

考查

1

M0702X303

粒子物理基础

Foundamentals of Microphysics

36

2

考查

2

M0702X304

高能粒子加速和辐射理论

High-Energy Particle Acceleration and Radiation Processes

36

2

考查

2

M0702X305

固体物理实验方法

Experimental Methods for Solid State Physics

36

2

考查

1

4

凝聚态物理选修(任选2门)

M0702X306

半导体物理与材料

Semiconductor Physics and Materials

36

2

考查

2

M0702X307

介观物理

Mesoscopic Physics

36

2

考查

2

M0702X308

激光原理及技术

Laser Principles and Technology

36

2

考查

2

4

光学选修(任选2门)

M0702X309

光谱学与光谱技术

Spectroscopy and Spectral Technology

36

2

考查

1

M0702X310

傅里叶光学

Fourier Optics

36

2

考查

1

M0702X311

光波导理论与技术

Theory and Technology of Optical Waveguide

36

2

考查

1

4

无线电物理选修(任选2门)

M0702X312

微波技术与天线

Microwave Technology and Aerial

36

2

考查

2

M0702X313

太赫兹技术及应用

Terahertz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36

2

考查

1

公共

选修课

9002

自然辩证法概论

Introduction to Dialectics of Nature

18

1

考试

2


1

全校硕士生任选1门

9003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Marxism & Social Science Methodology

18

1

考试

2

跨一级学科选修课(任选2门)

M0702X401

现代科技进展

Modern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Advances

36

2

考查

2

4

全校硕士生任选2门

M0702X402

物理学史

History of Physics

36

2

考查

1

补修课

M0702S501

量子力学

Quantum Mechanics

54

不计

学分

考查

1

不计学分

跨学科或同等学力补修

M0702S502

电动力学

Electrodynamics

54

不计

学分

考查

1

必修环节

M0702B601

文献选讲

Selected Literature Review

36

2

考查

3

4

一级学科内所有硕士生必修

M0702B602

学术活动

Academic Activities

18

1

考查

4

M0702B603

社会实践

Social Practice

18

1

考查

4


对课程设置说明如下:

(一)必修课

1. 学位公共课(6学分):全校开设的公共外语、政治理论等学位课程。马克思主义理论课2学分,外国语4学分,学位公共课的教学由学校统一安排。

2. 一级学科基础课(10学分):以一级学科开设的研究生学位基础课程,含一门研究方法类课程。按二级学科修订的培养方案,开设2门隶属一级学科的基础课。

3. 学科方向必修课(6学分):以培养方向为特色开设的课程,开设2门。

(二)选修课

1. 公共选修课(1学分)。根据中宣部、教育部的要求研究生须至少修读1门公共政治选修课(1学分)。

2. 学科方向选修课(4学分)。根据培养方向开设的课程,每个培养方向设置2-3门。可根据学科、培养方向的知识需求动态调整,经审核同意调整的课程需报研究生部备案。

3. 跨一级学科选修课(4学分)。研究生结合本学科知识体系和个人需要选修跨一级学科(或跨培养单位)开设的课程,选修不少于2门。

4. 研究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假期游学项目,可以获得(冲抵)跨一级学科选修课中的2学分。

(三)补修课

跨学科或以同等学力考入的研究生必须补修2门本学科主干课程(攻读硕士学位补修本科阶段课程)。补修课程成绩必须合格,不记学分。

(四)必修环节

1. 文献选讲(2学分):指导教师或导师小组选取参考文献必读书目,为研一、研二学生开展文献选讲,每学期不少于4次,每学期学生提交至少2篇文献综述。

2. 学术活动(1学分):旨在使研究生了解本学科的前沿性成果,提高研究生参与学术活动的兴趣,提升学术交流能力。满足以下条件之一,经考核合格计1学分。

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各1次,并提交论文全文被录用或做分会及以上的会议报告。

参加不少于10次国内外专家所作的学术报告(讲座)、学术会议,提交10份学术报告记录,同时,研究生主讲学术报告或前沿讲座不少于2次。硕士研究生本人须填写学术报告登记表。

以上活动均需要提交参会证明(会议通知)和论文等支撑材料作为考核依据。

3. 社会实践(1学分):包括教学实践、专业实践、科研实践、社会实践(调查)、三助一辅等其他实践活动,各学科可根据学科实际,本着与理论知识学习相结合、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与研究生就业相结合的原则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工作量累计应不少于4周。

学术研讨、学术活动、社会实践成绩及学分于毕业前一个学期统计报送。

(五)考核要求

每一门课程都必须进行考核。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研究生必修课程考核原则上采用考试方式,考试按百分制评定成绩,低于60分的为不及格;考查成绩按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等五级评定。不及格的课程或必修环节不能取得相应的学分。

七、中期考核

硕士研究生实行中期考核分流淘汰制度。学院研究生培养委员会委员组成考核小组,根据学校相关规定,在第三至第四学期从政治思想、课程学习、科研创新和健康状况等几个方面对研究生进行综合考核,按照“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级进行评定。中期考核工作应公开、公正地进行。中期考核优秀,可提出提前毕业申请,中期考核合格,进入下一阶段学习,中期考核不合格,予以延期毕业、分流或淘汰。

八、学位论文

(一)规范性要求

硕士学位论文须是硕士生在导师指导下独立或者合作完成的、较为完整的学术研究工作的总结,论文应体现出硕士生在所在学科领域做出的学术成果,应能反映出硕士生已经掌握了较为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较为系统的专门知识,具备了较为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学位论文一般用中文撰写,论文需表达准确、条理清楚、文字通顺、格式规范、数据可靠、图表规范、结论可信。

硕士学位论文应包括文献综述、选题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结果、讨论与结论等内容。

(二)质量要求

学位论文应如实反映硕士生在导师指导下独立或者合作完成的研究工作;论文应阐明选题的目的和学术意义;论文作者应在了解本研究方向国内外发展动向的基础上突出自己的工作特点,对所研究的课题应有新的见解。

(三)论文环节

1. 选题和开题

研究生课程学习期间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研究方向,通过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和调查研究等工作,把握本研究领域国内外现状、发展动态,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具体研究课题。研究课题必须具备科学性、学术性、创新性和可行性。

开题报告的内容应包括:课题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现状分析;课题研究目标、研究的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其可行性研究;课题的创新性;计划进度、预期进展和预期成果。研究生通过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和调查研究确定研究课题。开题报告须在硕士点内进行可行性论证,经认可后才能进行课题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应在第三学期结束前完成,因特殊原因需延期开题者,应提前向研究生院提出书面申请,申请延期的期限最长不超过2个月。开题报告通过后,原则上不再改变,如论文选题有重大变化的,需重做开题报告。

2. 学位论文撰写

学位论文必须在导师指导下由硕士生本人独立完成。按学校学位论文格式求执行。

3. 学位论文的预答辩和答辩

研究生必须学完规定的课程,考核成绩合格,中期考核合格,并完成实践活动,获得规定的学分后,方能申请论文预答辩。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预答辩在每年的5月底前完成。预答辩通过者方可申请正式答辩。


九、参考资料

序号

著作或期刊的名称

作者或出版单位

备注(必读或选读)

1

美国物理评论系列

美国物理学会

各专业选读

2

Elsevier物理期刊系列

Elsevier

3

Nature及其子刊

Nature publishing

4

Science

AAAS

5

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系列期刊

科学出版社

6

Astrophysics Journal系列

IOP

理论物理必读

7

ASTRONOMY & ASTROPHYSICS

EDPS

8

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9

PUBLICATIONS OF THE ASTRONOMICAL SOCIETY OF THE PACIFIC

IOP

10

天体物理学

李宗伟,肖兴华,高等教育出版社

11

Networks: An Introduction

Mark Newman

理论物理选读

12

Random graph Dynamics

Rick Burrett

13

Linked

Albert-Laszlo Barabasi

14

Bursts

Albert-Laszlo Barabasi

15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AIP

凝聚态必读

16

Nature Materials

Nature publishing

17

Nature NanoTechnology

Nature publishing

18

Nature Energy

Nature publishing

19

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

RSC

20

Advanced Materials

John-Wiley

21

Advanced FunctionalMaterials

John-Wiley

22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John-Wiley

23

Journal of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ACS

24

Nano letters

ACS

25

ACS Nano

ACS

26

Nano Energy


27

Nature Physics

ACS

28

Physics Review A

John-Wiley

29

Physics Review B

John-Wiley

30

Small

ACS

31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Letters


32

Nanoscale


33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

ACS

凝聚态选读

34

Angew. Chem. Int. Ed.

John-Wiley

35

Journal of Material Chemistry

John-Wiley

36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ACS

37

NanoTechnology

IOP

38

微波与光电子学中的电磁理论

张克潜,李德杰

无线电物理必读

39

Electromagnetic Wave Theory(1, 2,3)

Kong, J. A.

40

IEEE系列期刊

IEEE学会

无线电物理选读


41

IEE系列期刊

IEEE学会

42

Metamaterials

Cui Tie Jun, Smith, David R., Liu, Ruopeng

43

天线(Antennas: For All Applications)

John D.Kraus, Ronald J.Marhefka.

44

Progress In Electromagnetic Research

MIT Press, USA,

45

Journal of Electromagnetic Waves Applications

Taylor & Francis Group

46

Electronic Letters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Engineers

47

微波学报

中国电子学会

48

电子学报

中国电子学会

49

通信学报

中国电子学会

50

物理学报

中国物理学会

51

电波科学学报

中国电子学会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云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0871-65941165 E-mail:wdxy@ynnu.edu.cn   地址:呈贡区雨花片区1号 邮编:65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