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云南师范大学物理学学科于2010年获得物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是“十二五”省级特色优势学科重点建设学科,学科学位点是云南省省级培育建设的学术博士学位授权点。物理学学科以物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云南省引力理论创新团队,云南省高校高能天体物理重点实验室等平台为依托,围绕物理学一级学科建设的框架,主要突出了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光学和无线电物理四个特色方向,通过长期的建设与发展,培养了一批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承担多项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一批有影响的研究论文。研究方向分为以下四个:
(一)“理论物理”方向,主要研究天体的结构和演化理论、致密天体喷流内粒子的耗散辐射机制,规范引力对偶在强耦合输运系统中的应用,对极端相对论情况下的高能粒子间的相互作用过程、极端物理条件下等离子体环境磁流体动力学模拟。
(二)“凝聚态物理”方向,致力于新材料的模型化和计算模拟;提出新概念、新方法。以阐明材料的性能和内部的物理规律,以及在材料处理中的各种现象。低维材料生长动力学过程的模型化与计算模拟。非平衡条件下相变过程预测;有序化结构类型与形成条件预测; 低维功能材料输运过程研究。建立和发展计算小尺度下载流子输运特性的模型与方法;共振隧穿与相干效应的理论分析与算法;电势垒、磁垒结构类型的材料设计及输运特性;低维量子体系中的输运现象。
(三)“光学”方向,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拉曼光谱研究生物材料、人体病理与正常组织,以及生物大分子红外光谱的理论计算。目前主要结合云南植物资源、菌物资源,对植物、大型真菌进行振动光谱研究,为真菌、植物提供一种含有化学信息的新的光谱学分类鉴别方法,为大型真菌多样性深入研究、云南植物深入研究与开发提供重要参考。
(四)“无线电物理”方向,研究复杂电磁工程问题中提出的相关电磁理论问题,为光电子器件、微波光波电磁系统优化设计、仿真等提供强有力的理论基础,并通过光波电磁波以及多学科的综合交叉,发展光波电磁波理论及其应用技术。同时,研究复杂系统中电磁场和波的高速精确计算机数值计算方法及工程应用,电磁工程软件开发、电磁兼容等。
光学工程:云南师范大学光学工程学科起步于二十世纪70年代初期昆明师范学院太阳能研究室开展的太阳能光伏与光热利用研究。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期先后开展了颜色科学与技术、生物光谱学和光功能材料方面的研究。“九五”期间获得云南省级重点学科建设项目(1996-2000年),通过与清华大学合作实施省院省校共建“光学工程”重点项目(1998-2001年),1998年挂靠在云师大太阳能研究所“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招收硕士研究生,2000年成为云南省重点学科,同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点。2003年开始招生,2005年获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获光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授权点。“十一五”成为学校重点建设学科,“十二五”成为云南省博士点建设学科,2016年入选云南省一流学科建设计划“高峰B类”项目。学科依托“可再生能源材料先进技术与制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及“云南省光电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2017年与太阳能研究所联合获得“光学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2018年3月入选学校“十三五”全国一流为目标的建设学科。
本学科硕士点把服务云南光电子、太阳能、生物、新材料及功能材料与器件产业发展作为建设目标,不仅为云南八大产业中的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信息技术、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等产业发展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而且为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光电子科学与工程”、“通信工程”、“应用物理”和“应用电子技术”本科专业发展和毕业生深造提供条件,特别为“光学工程”博士生培养提供一定的人才资源。
天文学:云南师范大学天文学科在2001年被新增为天体物理硕士点后,在学校和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通过与云南天文台的长期合作,应用先进研究方法系统地研究活动星系核和宇宙学等热门课题,研究方向涵盖了高能天体物理、太阳物理、天体测量与天体力学等方向。利用在发展中积累的特色和优势,该团队与云南天文台合作建成了省级天体物理重点学科,在科研和教学上发挥各自优势和特长,形成了具有强大活力和持续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机制。鉴于该学位点在过去数年中取得的长足发展,该学科团队2010年被云南省教育厅批准立项,2013年被认定为云南省高校高能天体物理科技创新团队。随后该团队于2012年被云南省科技厅批准2015年被认定为云南师范大学引力理论省创新团队。2014年11月该团队被云南省教育厅批准成立云南省高校高能天体物理重点实验室。研究方向分为:
(一)引力理论与天体物理方向,主要利用理论物理学的方法研究天体的物理性质和过程的一门学科,是理论物理的一个重要分支。引力理论探讨高能致密天体的结构和稳定性;黑洞物理学问题;宇宙学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等问题。引力理论与天体物理是一个物理学、天文学中带有战略性的研究大方向,其作用和意义在理论物理学研究领域中也极为重要。
(二)天体测量与天文技术方向,天体测量学是天文学中最先发展起来的一个分支,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和测定天体的位置和运动,建立基本参考坐标系和确定地面点的坐标。它涉及球面天文学、方位天文学、实用天文学、天文地球动力学等方面。天文技术与方法是天文观测和天体物理研究的基础,它以自动跟踪技术、光电信号转换等为理论基础,结合先进的自适应光学跟踪技术、自动化控制、计算机海量数据处理和存贮技术等,进行天文望远镜研制和设计的学科。
电子信息:电子信息硕士专业学位始于2002年招收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研究生班,2011年获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获得工程硕士“计算机技术”领域、“光学工程”领域和农业硕士“农业信息化”领域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生资格。经过多年发展,逐渐形成了优势特色鲜明的电子信息学科办学体系。电子信息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依托云南省光电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民族教育信息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云南省高校光电成像系统与应用工程研究中心、云南省高校智能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云南省高校民族教育与文化数字化支撑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和教学平台。目前,本学科已建立了较为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学校大力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针对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特点,修订培养方案和学位标准,加强课程体系和实践基地建设,积极探索多元评价机制。研究方向分为:
(一)计算机技术与软件工程方向,本培养方向依托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等一级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以及教育技术学二级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学科,涉及计算机技术、物联网技术、嵌入式系统、视频图像处理、图像配准、网络信息安全、并行计算、模式识别与机器学习、目标检测与跟踪、教育资源与数字化技术等特色领域和前沿方向,建有民族教育信息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互联网应用创新开放平台示范基地、云南省高校智能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地理信息技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云南省高校计算机技术实验教学中心、云南省高校教育技术实验教学中心等科研和教学平台,以及一批校企联合实验室等产教融合基地。
(二)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方向,本培养方向依托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等一级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以及教育技术学二级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学科,涉及云计算、大数据、区域链技术、智能信息处理、教育大数据处理、智慧城市、计算智能等特色领域和前沿方向,建有民族教育信息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互联网应用创新开放平台示范基地、云南省高校智能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地理信息技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云南省高校计算机技术实验教学中心、云南省高校教育技术实验教学中心、云南省高校教育资源信息化与智能信息处理科技创新团队等科研和教学平台,以及一批校企联合实验室等产教融合基地。
(三)智能系统集成与信息处理方向,本方向依托光学工程一级博士、硕士和无线电物理二级硕士授权学科,涉及电磁场与电磁波、微波结构与设计、信号处理与图像处理、微电子与集成电路、信息感知与智能分析、太赫兹技术等电子信息发展的热点领域,建有云南省光电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云南省高校光电成像系统与应用工程研究中心。
(四)光电信息技术与系统方向,光电信息技术与系统方向依托光学工程一级博士和硕士授权学科,涉及光电成像与图像处理技术、先进光谱技术与应用、新型光电材料与器件、太阳能技术及利用、物联网及网络安全技术等领域,涵盖了光电成像技术与系统、颜色科学与技术、人眼视觉特性、新型光电材料、高效太阳电池、低维微纳米器件、光谱仪器研制、光谱数据库构建及光谱检测技术开发、人工智能、虚拟医疗、大数据处理、网络安全以及智能系统等研究热点与前沿。建有“云南省光电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云南省高校颜色与光电成像技术科技创新团队”、“中-澳视觉与AI联合实验室”、“云南省高校新型光电材料与器件科技创新团队”等平台,建有云南师大-云南北方奥雷德光电科技、云南师大-北方驰宏光电等研究生实习实践基地。